張芳槐

溪口人物特寫 張芳槐

匠心獨運 追尋偶刻藝術的極致
訪談嘉義縣溪口鄉偶刻工藝師張芳槐
年輕時在斗南炎卿工作室工作,經歷二十多年後,芳槐老師選擇回到溪口家鄉成立工作室,繼續製作喜愛的木偶工藝。現在的他,不僅技術純熟,也更能隨心所欲不受時間約束接單製作。工作室位於自家後方三合院,這一小方天地中擺滿各類製偶器材,真是琳瑯滿目、別有天地。他與妻子就在這樣自在的工作環境中,完成各類偶刻工藝製品。他以慢工出細活的態度,追求著心中刻偶藝術準則,因此贏得了巧手天工的偶工藝名號。
從學徒起家累積多年偶刻工藝技術
民國七十五年時,當時因芳槐老師的叔叔、父親引薦,國中一畢業就到斗南炎卿工作室當學徒。直到民國一百年後,回到溪口自己的家鄉開工作室。
芳槐老師說,當時因年紀尚小且無任何想法,只想學得一技之長,又因在工作室後,師徒二人相處融洽,從此之後就和刻偶技藝結下深厚情感。但最初在工作室時並非立即學刻偶技術,「剛進去時要學好多事,連刀都還拿不到呢!」原來他最初所做的是當年流行的玻璃纖維造型工作,那是80年代偶製作方式之一,以玻璃纖維為材料,運用開模方式將偶頭前後兩塊模子銜接後,完成偶人物的基礎造型。此時不須雕刻只要進一步做上色動作即可完成。直到日後逐漸熟悉各種技巧後,才開始慢慢學習各式木雕刻偶工作,多年來一步一腳印,學習各項工藝技能,終於累積今日純熟的技術。
二十多年後,決定回溪口家鄉成立工作室,雖然有著不受工作時間的影響,且接單也較為自主性,但挑戰的狀況變得更為多元,特別是在人物造型部分。原來,會與芳槐老師訂製的,目前除了因應劇場表演需要外,還有三分之一是玩家要求購置,要自己訂製收藏的。因此造型多元,生發各種靈活創意。
目前工作室員工只有芳槐老師及其妻子,除了創造多元偶造型藝術,另一方面還能針黹相對,為偶量身訂做適切的衣著,每日夫唱婦隨,倘佯於偶製作工藝樂此不疲。
千錘百鍊成就精細的偶工藝品質
雖然只是個小小桌台,卻擺滿各式刻偶刀具,牆上還貼著一張清單,寫滿了各時間點需要交貨的細節。芳槐老師坐於桌旁一邊示範,一邊道出刻偶工作的各種繁瑣過程。
首先,接單後要跟客戶溝通,確認造型細節部分。除了固定劇團為做扮仙戲人偶需求,這已有固定模式,在製作時尚有跡可循外,目前製作除了一般民戲需要的腳色需求外,近年來也會有玩家想要客製化作品作為收藏。因此遇到比較特殊的,會持續傳圖檔、相片等輔助說明,在溝通清楚後,才能繼續創作下去。
接下來就是要將造型付諸實踐。傳統作法是將大塊木頭車成四腳木塊,根據所需人物造型的大小、厚度,再挑選適合木塊製作,方便刻製人物頭型初胚。看芳槐老師工作室有著一籃籃大、小木塊,他解釋著現在的客戶在造型需求上越來越獨特,挑戰就越高。「有的個人訂單,特別選擇特殊造型,不僅刻製面積大,還需要刻上獅頭造型,工法技巧有別於其他的傳統偶,刻製一個等於刻五個傳統偶的工作天!」儘管如此,芳槐老師還是笑著說自己可接受的挑戰性超級大,曾經有劇團需要類似阿凡達、唐老鴨等相似造型,甚至要製作非人物的造型等,這些都曾刻過。
造型完成後,必要刻製五官,繼續打磨光滑平整。「刻偶時反而是小生、小旦最為困難,因為要特別講究五官的細緻清秀美感,需要更細心的詮釋。」有時遇到木頭有破損狀態,需要在碎裂處貼紙來補強。這些打磨過程需要持續一、兩個月的製作時間。最後進入粉飾木偶部分,包括上漆、上色等,這些完成後還要加上一層保護的亮光漆。不要看只是小偶上漆部分,這些細節也和天候溫濕度有關。「冬天時候油漆無法真正達成乾涸,故製作時間要稍微延長,或是天冷時先刻偶頭,等到天熱後再上漆。」芳槐老師很注意細節的製作,這也是他對於偶工藝的堅持,不想為時間壓力破壞成品。
等到整體完成後,接著植髮、衣飾等外環部分製作,也是需要逐步完成。有時候客人對於衣著比例等有任何意見,都要去做微調。他認為,在最後細節都要做到讓自己與客戶滿意,才能真正達成製作的目的。
慢工出細活是他的堅持,目前芳槐老師接訂單都以南部為主。在溪口偶製作小有名氣的他,仍然不改自己對偶製作的堅持,這也是他能保有對偶製作的熱情與維持工藝高品質的原因吧!

訪談/撰文:王祥穎
攝影:張瑞宗

#溪口鄉人物特寫
#溪口地方創生
#溪口意象
#布袋戲產業鏈
#木偶雕刻
#葫蘆軒戲劇文化工作室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