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人物特寫 陳明山
繪一幅匠心獨運的布景人生
訪問嘉義溪口國寶級彩繪藝師陳明山
走進陳明山台灣民俗布景工作室,一頭白髮隨興紮著馬尾的老師早已等候多時。他熱情又感性地介紹這個奇幻的藝術空間,色彩繽紛的舞台布景盡在眼簾。這個空間是在28年前,當老師大約44歲時為了教學與傳承而獨立設計的。這不僅是一個藝術聖地,更像是個溫暖的家。在這裡,彩繪藝術與詼諧人生交織出最美的風景。與明山老師的對話讓人心曠神怡,他的話語深刻地傳達出對彩繪藝術的極致追求和對薪火傳承的殷切企盼。
貧困又創意的兒時生活
明山老師小時候表現優秀,但家裡始終缺錢,他跟著父親看武俠小說,不知不覺迷上小說的神奇世界,常在課餘時間將閱讀後的故事說給同學聽。然而當時父親因家道中落,家庭成員兄弟七人開銷也大,明山老師更是家中長子。雖能念書卻因無法繳納學費,故意以考低分方式停止升學。這麼做一開始讓級任老師非常不解,還因此曾被打到瘀青流血,瘦弱身軀差點挨不住打。然而,由於愛看武俠小說,也愛寫作文,雖無法繼續升學,卻練就說故事的能力與神奇的創意度。
明山老師原本第一份工作是要去父親介紹的印刷廠工作,但那兒需要學費,所以無法繼續。後來,14歲的他去高雄鳳山賣包子,當時人又小又瘦,常受到不認識的人欺負,堅持做了半年,每月寄300元回家,直到後來真的受不了後,跟家人協調,父親雖不贊成他換工作,但後來還是回嘉義去賣枝仔冰。
兒時的他雖窮,卻很有創意。他喜歡用玻璃紙畫人物,拿口箱子比劃演說,在院子裡講故事,吸引了很多人,明山老師說,大家都要去他家「看電視」!此時又因父親受騙損失錢財,讓明山老師完全不得閒。做趕鴨王時,晚上有了飯吃卻第一想到家裡,還好在老闆允許下帶一鍋鴨肉湯回家去。後來明山老師被介紹去大林新興戲院電器旁畫電影布景,這一次開啟他全新視野。
用看板彩繪自己的人生
剛開始,明山老師毅然決然就選擇尚未流行的彩色繪製技術,且當布景學徒需要學四年時間,師父張錦濤是從台北板橋下來嘉義的布景師。當時尚未出師前,師父生活衣食需要自食其力,但窮困的明山老師經常一天只吃一個饅頭果腹,中午怕人家發現沒吃飯就到街角閒溜搭,晚上不能回家,只能輪流睡在人家屋簷下,隔天一早又假裝洗漱其實是喝水灌飽,身上始終穿著白色短衣、藍色長褲和一條綁巾,天天得忍受饑寒交迫的生活。那段日子大約持續了兩個月,他沒怎麼吃飯,也沒好好睡覺,這些作為其實都被眼尖的師父發現了。在一次尾牙宴上,師父刻意留他下來吃飯,並認真與他說:「明山啊,你就認真做,如果我吃好,你就對我吃好,我吃壞你也得跟,就來我家吃住!」聽完瞬間讓他感動得流下淚水,「我那晚啊整碗飯都不用加湯水,整個鼻涕淚水都流到碗中,剛好配飯!」那時,他大約20歲,決心好好做報答師父恩情。
後來就在大林鎮上新興、大林、萬國戲院等地工作。每次提早換電影宣傳片時,他要想辦法畫好一張九宮格的畫,因當時沒有投影機,需要高度技巧準確地描繪人物比例完成構圖需求,並掌握單色和漸層技法,讓海報畫面栩栩如生。剛開始時,他只畫配角,但為了追求將電影海報完美呈現,晚上偷偷起床學畫,半夜不斷練習,希望自己不僅只是能畫電影人物的配角,還能跟師父一樣畫到主角看板。師父後來還帶了一位從台北來的厲害畫家,也非常欣賞明山的畫作,而他在受人鼓勵下也不斷衝刺學習,很怕自己一事無成。就在明山老師20到21歲時,師父囑咐:「你的功夫一定要比他們好,不要玩耍、不要跟人家開玩笑,還有,不要交女朋友喔!」他答應了,領受師父的苦心。他乖乖聽從師父的話,當兵時也時時刻刻注意自己功夫水平,還經常去萬國戲院旁師父的店裡幫忙。明山老師笑說,從小就很孝順的他,罩門就是對父母和師父都非常尊敬!
後來退伍後,他回到三重創業。師父對他說:「新竹以北的生意給你做,新竹以南你不要應。」他憑自己的努力打拼,學習各種技藝,逐漸建立了自己的事業。但明山老師為何一度又回大林呢?原來他的師父發生了一些事情,需要幫忙,他毅然決然回來支援。因為當兵工作,他練就了一副強壯的體魄,也增強了膽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輸給任何人。大家說師父出事時,他南下幫忙,身體雖然矮小但短小精悍,有能力解決問題。有朋友告知師父出事需要幫忙,他就協助平息一些爭議,請議員吃飯。當兵時期,他也感受到電影看板的沒落。布袋戲本來是內台戲,但也慢慢沒落。但客戶都指定要明山老師來接,所以暫時還能夠撐住維持家計。
透過創意傳承藝術彩繪活
他在26歲時成家立業,隨時間明山老師也思考要為生計另尋它路。他繼續創作廟會醮壇布景和藝閣場景,細緻布置場景,展示了他的創意和技巧。有時為了布景繪製熬夜捨不得睡,完全投入在他的布景世界中。很多人跟老師合作久了,也捨不得放棄,都指定要明山老師作品。老師的創意其實也跟喜愛敘事作品有關,除了色彩、技巧外,還能兼容各種敘事技巧,將畫面畫得生動有趣。到了44歲後,由於自己的四個子女逐漸長大,可以不為生活經濟而奔波忙碌,於是在這樣小天地中,開始有著自己的藝術想法。
現在的老師雖已70歲,但仍興致勃勃,在工作室等著更多年輕輩參與。在這充滿意義的空間中,布幕、舞台與各種陳列之作,迎來自北、中、南各地的學生們,學師們也反饋,做了圖畫書、繪本將老師製作的布景機關繪印成書。明山老師也一直強調,學習任何技術都需要時間的醞釀,透過積累才能使技藝更加豐富和成熟。因此,他建議有興趣的年輕人要把握當下,盡早開始學習。
訪談/撰文:王祥穎
攝影:張瑞宗
#溪口鄉人物特寫
#溪口地方創生
#溪口意象
#溪口布袋戲產業鏈
#彩繪布景
#葫蘆軒戲劇文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