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人物特寫 曾嘉鴻
說時依舊:曾家洋樓的歲月印記
訪談縣定古蹟溪口曾氏洋樓後代傳人曾嘉鴻與父親(曾)
採訪當天,曾嘉鴻與父親帶來許多珍貴的照片,其中一張是第十三代曾老彭擔任嘉義縣打貓地方南堡管事的照片,清楚可見他身穿八品清官服裝。曾老彭之後的家族成員依序為曾長、曾振、曾伯伯與第十七代的曾嘉鴻。看著這些照片,他們如同坐上時光機,敘述著當年故事,回到曾家繁盛的年代。
洋樓起興與人物往來
根據第十六代曾伯伯回憶,曾氏洋樓在之前為一棟土角厝建築,上面還蓋著菸樓,這是第十二代曾家祖先因有錢所蓋建,落地生耕於此。
後因梅山大地震把家給震壞了,曾家第十四代傳人曾長耗資約30多甲地所建,築起一棟仿巴洛克式之紅白鑲嵌之日式洋樓。整體建築型態如「L」字形,是一座具單邊護龍之「轆轤把」型房舍。洋樓外觀於建築主體中央山牆上,裝飾著捲草花環和「曾」字浮雕,花環上方雕有一隻展翅高飛的老鷹。由於曾家曾經捐贈物資給日本,與日本友人來往密切,故,曾氏洋樓浮雕圖式左右兩側,得以在建築外觀上嵌入日本國旗圖案。至於以展翅飛鷹作為標誌,根據曾伯伯的說法,他曾到日本拜訪與曾家來往密切且曾擔任台南廳警署之日籍友人後代,去時發現他家牆外也鑲有一隻老虎。曾伯伯說:「日本人有身分者,會選用動物標誌來標示出家中的氣勢,故曾家選用老鷹動物,突顯身分特質。」
家中裝潢處,也曾見著很多書畫鑲嵌於壁上,或懸掛字畫匾額。曾伯伯說當時曾長那一代和朴子文人黃傳心相當友好,黃家有船也於海外經商往來廈門,而曾家也因經商有些事務需依賴黃家,故常與黃傳心家有往來。因此,家中常有黃傳心之詩詞字畫作品。曾伯伯說,當時他在房舍也曾看過一幅畫作,應該是陳澄波所繪製,因為當時陳澄波與曾振那輩互動來往密切,不過後來掛於長廊之畫作也不見了,畫作內容停留在曾伯伯印象記憶中。然而可確定的是,曾伯伯父親曾振在日治時期,跟嘉義陳澄波、黃傳心等人常有來往。
曾家還有許多早在雍正時期保留下來的古文書,包括日常生活用途等借用收據,可從文字中看出百年來住戶周邊關係,含括溪口周邊人的生活日常樣貌。目前先將這些資料做初步掃描整理,想辦法慢慢解密,如此,可了解更多溪口百年前的生活狀態與人事物間的流轉變化。嘉鴻說曾家是讀書人,祖先輩一直覺得紙張得來不易,對於這些收據字據都好好保留著,沒有將他燒毀作廢。
曾家之生活日常
曾伯伯住在溪口曾氏洋樓,一直到結婚後才離開。父親曾振生了四男四女,曾伯伯是家中男孩排行最小的。家中富裕且熱鬧,猶記父親當選第四任鄉長與二哥結婚時,家中擺設上百桌宴席,場面浩大。關於住宅空間格局,兄弟們都睡二樓房間,那是一個以通鋪方式的格局,大場面用著大蚊帳,男、女生分開廂房住,女生則和阿嬤一起。樓下一樓是父母親的主臥房間與客房。吃飯的廳堂則在樓下,曾伯伯說那時有請長工,廚房內則有兩個灶,場地大約有30坪之大,煮完飯大夥人吃飯,如果依這樣的計算,每供一餐吃飯都有五、六十人這麼多!可見家族人數之廣。
由於曾家是客家人,走進去正門入大廳時並沒有神明廳。曾伯伯回憶兒時在過年祭祖時,才會將祖先畫像拿出來掛著,元宵節後才收起來。嘉鴻說,客家人習慣廟堂是拜祖先而偏房是拜神明,但由於客家人常在逃難,故常常收著卷軸就可以到處移動。因此廟堂之上只會擺設祖先物件,而沒有神明、神像,和閩南人不同。而他們住的這一區,閩客相容供用水源,沒有械鬥問題。
曾振時代的生活印記
曾振時代因家族富裕,又愛出去看世面,那時與同為溪口張家望族子弟張進國相識,張進國畢業於日本福岡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也推薦曾振到日本帝國獸醫二專制讀書。於是,他也在日本讀書一段時間。
回國後,由於溪口當地被日治時期台南州統治,也想學西方引進馬匹耕田,所以當時溪口曾家附近也大量養馬。但因所引進的是亞洲馬不耐耕田,後來發現政策實驗失敗。而在溪口實施馬匹耕田計畫主持者正是嘉鴻的阿公曾振,也因他讀獸醫科,對馬匹較為了解。因此,曾嘉鴻拿出許多照片,畫面都是阿公曾振穿著西裝騎馬的英姿,十分帥氣。當時文人附庸風雅,阿公也參加詩社,嘉鴻說:「這張為校園吟詩社,他們點燃著一支如蚊香般的香灰,當煙灰掉下時,擊鼓「鐺」一聲就換另一人,提示一字繼續創作,描述情境,或相互吟詠。」這種文化氣息的活動,也常連結其他仕紳階層參與。
曾嘉鴻說,他阿公曾振認識人也頗多,發生急難也獲得支援。當時有位嘉義高工的校長朋友舉薦阿公加入中國國民黨,讓他不因曾在日本讀書成為知識分子被清箱,順利逃脫228白色恐怖的追擊。阿公在溪口當地也曾擔任第二、四屆鄉長。
曾家一直在曾振夫妻倆相繼過世後,由於溪口較難滿足生活需求,於是大家族慢慢離開樓房,逐漸散出到外地工作。
曾家未來願景,希能在軟硬體修復後,能將曾氏洋樓開放成文史空間,讓有興趣的大眾能走入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感受獨特的魅力,了解背後豐富的故事和文化遺產,從而讓更多人珍惜和保護這份珍貴的歷史資源。
訪談/撰文:王祥穎
攝影:張瑞宗
#溪口鄉人物特寫
#溪口地方創生
#溪口意象
#曾氏洋樓
#溪口舊建築
#葫蘆軒戲劇文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