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鄉人物特寫 黃孝文
翻轉吧!找回溪口人的驕傲
訪談溪口國中輔導主任 黃孝文主任
走如風,聲如鐘,身材高大的黃孝文老師,無論走到哪兒,空氣洋溢著一股青春熱情。九年前這位曾因讀書關係選擇北漂的溪口年輕人,卻在此時回鄉教書。他說,最初返鄉之因是要照顧逐漸老邁的父母,然而,卻深深被這塊土地召喚。到底是怎樣的狀態,能讓一位學生物的中學老師,身先士卒不斷挑戰自我極限?他帶著孩子們跨足生態、科技、傳統,到底想尋覓一個怎樣的夢?在各種實踐中,最終想翻轉什麼?成就什麼?從他話語中,逐漸拼湊了一個清晰的輪廓:他要翻轉的是溪口人的驕傲,那個曾經參與、也曾樂在其中的青春印記……。
「我想教的不是只有科技,而是要大家看見溪口人的情感!」透過科技連結情感,創造學生多元的學習力!
剛來到溪口國中時,孝文老師以自己的自然科學專業,帶學生朝「發明」的方向努力,藉由實作、討論、引導,來發現、解決問題,故從104年開始,學生得牌數不斷,引發了開拓溪口孩子實作教育,繼續往無人機等科技發展的契機。
「其實我會做無人機這件事情,是跟地方有關係,因為發現溪口的孩子若是對溪口不了解的時候,就缺乏了情感,這時候就很容易跟家鄉產生斷裂的關係,長大出走後,不會再回來!」孝文老師教學生用無人機空拍方式,讓孩子們能從空中俯視自己的家園,真實看見所謂「溪口鄉」源於兩溪會合處,所有的景緻,不再只流於知識的片面想像。此外,學生學習無人機空拍技巧後,就能將學校事物推展出去,拍成影片傳播後,翻轉周邊居民對溪口國中既有的刻版印象。因此第一步引用無人機拍片,以情感視角傳達各種事件,逐漸讓學生們愛上了這樣的學習方式。
接下來孝文老師的教學行動,繼續創發無人機科學教育,讓溪口國中每個孩子們都能夠會「飛」無人機。在校生都有自己專屬的240克以下的小型機械,在練習和操作過程中,「讓孩子去學、去撞、去壞,然後學會自己去修」,透過手動過程累積跨領域整合知識,從中學習,如:電機、電子、焊接、電路、馬達、力學等知識。正因能讓學生主動探索的特色,今年度溪口國中還獲得親子天下創新100學校的殊榮。
孝文老師認為,就是因為放手學習,讓孩子們愛上學習,教他們學會修繕,反而更珍惜物件,這都是從平日最基礎的無人機課程開始奠定這樣的思維。接著,孝文老師繼續開設專業飛手訓練等進階課程,有興趣的孩子們獲得這些能力後,未來可做空拍師工作。老師認為他之所以如此賣力,因他認為到大學二年級以前,正是無人機操作學習最好的黃金時期,此時手眼協調能力佳,又能運用絕佳創意,且配合嘉義縣推動無人機學習的教學資源,一定能讓溪口國中的孩子們在十八歲考證照前,已具備良好的能力,未來就能成為國家軍事等高階科技專業人才。「我想要接下來運用資源,努力建立一個具備考照規模的訓練基地,讓孩子在考照前能有不斷練習的機會!也能讓有興趣的居民一起參與!」孝文老師推動無人機科技學習,雖然才短短幾年時間,但已有設計初階、進階、應用等課程,而且不只學生受益,溪口鄉親們也能一起接受學習,社區志工巡守隊、樹蛙保育活動等,都是透過無人機操作來偵測、守護家園。
這樣的科技運作,在孝文老師努力之下,讓學校團隊營造了可愛的學習環境。除了找回孩子們願意學習的動力外,還有對家鄉關懷的凝聚力,至少他們一齊做到讓溪口鄉有著開始被期待、被看見的可能。
「我的老師用毽子、陀螺等民俗技藝,圓滿了少年時的青春夢!還讓溪口鄉被世界看見!」我想延續這樣的民俗技藝,運用新視角帶出溪口文化創意,找回家鄉往日榮耀!
一直在談科技的孝文老師,心中還有一個民俗夢,這也是他近年來最想要談的,而且正開始在推動的一件事,就是將溪口鄉當年的民俗技藝再現,以此重溫往日榮耀。
孝文老師說他自己是「毽子隊的中輟生」,從小四到小六因為課業的關係,斷續學習這個技藝,但他對這樣的運動學習是深刻的,當年下午可以享用的菠蘿麵包,第一次的墾丁之旅,都是加入民俗技藝訓練隊,才能擁有難以忘懷記憶。
原來在他小時候,毽子等民俗活動曾經在溪口鄉熱熱鬧鬧的展開過。孝文老師於溪口國小受教時,他的班導黃美智老師以及其夫婿蔡伯期老師,兩位老師的黃金歲月奉獻給溪口。他們用了最大的力量,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就是將毽子、陀螺等民俗技藝教授給鄉村的孩子們,讓他們藉此培育了特殊才能。當年,能成立這一支溪口民俗技藝團,對窮苦農家子弟們著實重要。這樣的訓練,除了能靠申請補助,多享有一些日常的民生物資外,後續還創造了窮苦人家能藉教育翻身的機會。
溪口國小當年培育的小健將們,逐漸打開知名度,老師們辛苦訓練出上百個優異的學生,升上國中後繼續練下去,甚至還因這份技能,讓他們繼續有著「踢出國」的機會。這個民俗技藝團背後,早期有著國家政策的扶植,當年因外交困境,促使國家另類思考,想運用國外所沒有的毽子、陀螺等特殊民俗技藝,來打通外交關係。故自民國60多年起到民國86年止這個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內,這些毽子隊成員隨國家需要,組成民俗訪問團到國外各地進行表演,有時還因此長達個把月旅居國外,羨煞好多人。除了推廣民俗技藝外,宣慰僑胞、完成外交聯誼其實是最主要的工作。早期好多孩子們,透過這項技藝保送至師院學校,創造新的讀書機會,翻轉自我人生。不過這樣的榮景到了民國86年後,有了改變。因政治社會的廢省運動結束了當時技藝團的資源補助,也使溪口地方後續團隊逐漸式微,風光不再。而擔綱技藝傳承的老師們,也因逐年老邁而退休。慢慢地,大家逐漸淡忘曾有的榮景,大約鎮上四十歲以上的居民,茶餘飯後偶爾還會想起這一段特殊時光。
而孝文老師回鄉教書後的某日,於107年的鎮上再度遇見老師,聊天過程中,很想把這一個曾有的榮耀找回,他們一起行動了!除了透過老師們再度幫忙號召當年毽子隊”老健將”再度聚首外,也透過無人機拍攝了一支名為「神毽飛揚」的紀錄片。後續開始啟動當年的訓練,想再這個鎮上營造出兩位老師們的奇蹟。於是再次因毽子淵源聚首推廣,買材料製作毽子,教授毽子,並組成協會想辦法繼續拓展它,雖然這一個工作比科技營造更艱辛,但推動了,它就有翻轉的可能。
「我要培育孩子們,訓練他們成為溪口鄉的『溪EO』」!先打造一個有愛的環境培育孩子們的安全感,逐步創造出他們的特質,接著就等待他們發光、發熱,獨當一面!
孝文老師以自己的專業來比喻,這些孩子們就像蝌蚪蛻變成為青蛙前,需要安全、可信賴的環境。溪口鄉的孩子們在國小時,就像小蝌蚪般非常脆弱,到了國中階段,就像要變成幼蛙之前的狀況,也正在吸收土地滋養來壯大自我。身為老師,要給予孩子們適當的能力,是發明也好,無人機、毽子、陀螺等民俗技藝都行,總之讓他們沉浸在這樣的環境下,透過熱情,延伸他們的興趣,並開啟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自主的專長,培植他們長遠的人生。
這種從自己想要學習所建構的能力是長遠的,就好比我們給予了孩子們寬闊、多元的水域,即使他們未來在高中之後,離開了溪口鄉,但他們心中,還是有這樣的家鄉情感滋潤他、撫育他、陪伴他,這種有鄉土情感支持陪伴下的孩子們,未來才可能獨當一面,路走得更長遠。
「陪伴他,給他養份,讓孩子們在有愛的溪口鄉一起生活!」佇足在豐富有愛的家園,才能讓動力源源不絕。
喜愛跨域,嘗試翻轉的孝文老師,笑說自己好似過動兒般,永遠閒不住,一直想要做好多的事!正是這樣年輕有為,將對這塊土地的關懷,以實際行動落實在各個層面上。他相當歡喜多年前有了這樣的選擇,北漂的青年終於返鄉,繼續與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相遇,一起打拼,保護與創造溪口小鎮的特色。
「這一個小鎮正在與時俱進,我們透過翻轉,不斷在創造!」從溪口國中的翻轉歷程,尋找到對小鎮未來的想像。它持續透過科技發展,連繫大家的情感,翻轉溪口鄉的印象;繼續藉由諸羅樹蛙生態保育,關注環境永續議題,打造一個可以長久居住的家園;此外,在這還有與別的鄉鎮很不一樣的經歷,正是透過特殊、曾有的民俗文化技藝,保留了小鎮的人文薈萃。
誰說溪口只是個小鄉鎮,孝文老師與夥伴們繼續用心與創新,改寫小鎮歷史,溪口孩子們也繼續在強大的滋養下,畫出藍圖,邁向嶄新的一頁。
訪談/撰文:王祥穎
攝影:張瑞宗
#溪口鄉人物特寫
#溪口地方創生
#溪口意象
#溪口無人機
#溪口國中
#黃孝文
#葫蘆軒戲劇文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