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無毒理念在溪口土地修行的環保實踐者
訪問溪口鄉生態保育專家賴榮孝老師
在溪口鄉出生的阿孝老師,於2015年返鄉後,將自己多年來對生物環境的關懷、對棲地保育的重視,置入於退休後的日常生活中,營造出共好、共享的新天地。這個理念是從年輕時加入荒野保護協會開始萌芽的,隨時用友善的思考,打造居家環境,進而延伸到日日躬耕的田地。希望從自身做起,逐漸影響到他人。他相信:「善的影響會越來越大的」,持續努力終有一天會讓我們的土地、環境,進而社會等互動間都能更健康、更舒適。
用綠建築概念打造居家環保空間
阿孝老師的居家設計,從外圍空間已呈現出獨特的設計感。外牆保留了父執輩時代原有屋舍的紅磚牆面,半繞過牆內,坐落一棟以綠建築概念打造的松風之家。屋外,微暖冬陽照耀著高大的老樹,錯落的光影無圍闔地灑在新、舊牆面上,一種古樸與自然氣息應運而生,象徵世代交替下孕育生機無限。
進入屋內,挑高空間讓空氣流通不感悶熱,圓形窗櫺、木構桌椅等空間陳設都有它設計的意義。阿孝老師以環保概念思考居所需求,屋頂利用再生能源方式可接收日光能源蓄電,足以提供白天家居電能需求,而日常所使用的排放水也透過有效的廢水處理來降低汙染,並作到自然循環:「屋外這邊有幾個小蓄水池,這一水池有放鵝卵石,石縫旁會生出微生物能先幫忙流出的廢水作分解,繼續進入水草池子後,吸收養分來幫助水質層層淨化」。居所空間每一處都用盡心機,儘量保持不干擾大自然環境、不受過多人為破壞為原則。正因為天然,處處聽聞蟲鳴鳥叫,透過居家圓窗視角,還能與屋外窗櫺邊好奇打探的赤腰燕對看,這麼好的環境,鳥兒似乎也想長期在松風之家駐足停歇呢。
運用智慧讓阻力變助力,與生物共生共好
阿孝老師的田,不灑任何藥劑,因此他必須要和田間生物「共享」這一甲地。此時需要運用智慧,謀求雙贏。
拿福壽螺為例,在二、三十年前,牠以外來種之姿被引進台灣這一塊土地後,曾因太過氾濫造成了當時生態危機。一開始在田間的牠幾乎沒有天敵,加上適應力極佳,不斷啃食作物秧苗,令農人困擾。為了對付牠只能不斷噴灑有毒藥物,但由於牠具備潛藏土中半年內都還能存活的特性,不但無法真的根除牠,還因噴灑有毒藥劑汙染土地,蚯蚓不見了,瞬間,青蛙、泥鰍等其他田間生物也滅絕了,然而一直到現在,在田邊仍可尋找到福壽螺的蹤跡。
阿孝老師在自己的田間,既然堅持不灑藥的耕植,就得想法子與牠共好!他把福壽螺當作朋友,先從了解生物特性下手。他觀察在插秧苗的前三個星期,福壽螺會去吃秧苗,但只要做到控制水量,牠就不會至於爬上秧苗吃光所有作物,阿孝老師說:「沒有水,牠就無用武之地」。等到過了一個月秧苗成長後,相對葉子也比較老,此時福壽螺沒有興趣繼續覓食,轉而改吃田間野草。老師笑著說:「其實我們用無農藥方式栽種稻苗,最辛苦的就是要不斷去除野草,一直到收割稻穀為止。但福壽螺成為我的小幫手後,就不用找工人幫忙了!可是啊,牠之前也吃了我不少作物呢,算是我付給牠的薪水!」因此,要去了解生物特性,不要以牠為敵,他田中的野草和福壽螺都需要被有效的管理,找出他們共生共好之方後,才是問題解決之道。
以教育作為手段,用時間看到善的延續
阿孝老師說,當年參加荒野協會時,講座所提出的兩個重點,對他日後影響很大。第一個是以守護棲地生活為宗旨,例如:不是只重視諸羅樹蛙一個物種,而是營造一個完善的生活棲地,讓所有的生物都能獲得保護;第二是協會是以教育推廣為手段,以演講、講座等方式推廣。但教育這個工作真的需要時間,在推動理念過程時是緩慢的,但成果卻相當扎實有效。阿孝老師說很多觀念讓他在協會中學得,日後化為自己耕種時的態度與原則。
猶記得小時候農村田埂間充滿著水草與生物,拿著畚箕就能撈到魚蝦回去加菜。但水草蔓延時需要清理其實相當辛苦,阿孝老師在孩提時代,每年寒暑假就得頂著太陽、吹著冷風去田間清理,當時曾幻想著田埂土壤若變成水泥溝情景,就不用這麼麻煩來清理了。直到長大後才發現,當田埂真的都變成由水泥砌成的溝渠後,泥鰍、鱔魚、魚蝦等在土地生長的生物再也無法見得了,此時赫然發現,由大自然土壤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老師藉由教育,更清楚建立棲地共好的概念非常重要,即使這樣的教育實踐,需要花上相當漫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但真的能開花結果,達成共好的目標。他以淡水河整治計畫、國光石化抗爭成功為例,認為這在三十年前經濟起飛的時代尚未有的概念,如今透過教育,讓大家知道環境保育的重要性。因此,回鄉後縱然已過七、八年寒暑,但阿孝老師相當有信心,認為可藉由自己躬耕實踐,去影響他人,改變大家的概念與行動,讓土地蓄積能量生生不息。
因為這個概念,阿孝老師躬耕之餘,也利用講座到國中、小學推廣。現在有一起工作的在民雄菁埔國小的夥伴,每一期插秧與收割時,都會辦食農教育,帶小朋友去體驗,了解米糧生長過程。另外,溪口鄉公所重視健康食材,採用阿孝老師這塊完全無農藥化肥所栽培的無毒米,給鄉內中、小學學生食用外,還請阿孝老師到其中一兩所學校分享友善種植的故事。此外,鄉公所也會採用諸羅紀農場所生產的芭樂和竹筍提供給農民食用,讓大家體會無毒農產品。這就是從鄉公所發起的教育推廣,讓鄉民、孩童吃到健康,老師樂在其中,想繼續努力做下去。
他自己在每一期收穫有成時,也會利用網路表單推波,讓有共同理念的人一起支持。老師感性的說:「我覺得我不是在賣米,而是在分享,我分享辛勤照顧的米糧,也一起分享善的理念,希望大家一起來跟環境共生共好!」
讓大自然療育身心
在大自然真的可以讓人非常放鬆,阿孝老師當時因為喜歡攝影且熱愛大自然,所以加入了荒野保護協會。現在能在退休後,恣意在田間耕種生活,一早帶著狗兒們一起到田裡工作,與田間小生物共度。每當熱了、累了,就回到自己打造的松風之家休憩。雖然耕種時也有辛苦的時候,但整個身心是舒泰的。老師提到,他的田埂永遠長滿雜草,但也因此能或坐或臥,任遊於其間,因為他是不灑除草劑的。
而他以為環境是大家的,如果能共創友善空間,大家更能享受其間。老師的願望就是永續與共存的概念能持續推廣,讓環境更安全才能舒服的生存下去。此外,教育推廣要持續進行,不要總覺得只有人最大,且種田也不要只看到收入,因為當有一天用錢買不到健康時,就更麻煩了。自從開始經營諸羅記農場、阿孝的田時,體會到「消費者的選擇」是可以影響農民的。
透過教育改善消費者觀念,不再只選擇賣相好看且便宜的農產品,而是留意作物栽種過程中,能否不用藥。又,即使食材有一點小瑕疵也能接受,進而還願意以較高價格購置。如果消費者都有這樣的共識後,農民在種植時就不需要花錢施肥、灑藥、用藥,消費者能吃到健康的食材,賺到幸福,這樣的改變才能達成雙贏狀況。他也希望政府要站在輔導與推廣的立場,讓好的觀念在各地一起推動,除了帶動農民建立正確的生產觀念外,也持續教育消費者對健康食材的認識,他覺得溪口鄉公所目前已努力推動,的確是件非常好的事。
阿孝老師認為,身為地球村公民都有其職責為土地、為環境貢獻心力。因為當人類留意生存空間學會和生物共處時,這善的理念終將回報到人身上,最大受益者還是回歸到人的生存,如此,才能保護人類能永續獲得舒適的環境。老師的這一番話,值得我們深思。
在松風之家採訪過程中,眼觀屋外花木扶疏,錯落有致,諦聽萬象音籟,鳥鳴啁啾,那份舒適且自在的心境,就是與環境共好的最佳寫照。
訪談/撰文:王祥穎
攝影:張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