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鄉人物特寫 張景超
特空間魔術師 再造溪口生活美學意象
訪問社區賢達 張景超先生
來到溪口舊公所前,這裡現已稱之為「溪惠民俗館」,張景超先生早已在門口等待訪問團隊來訪。打開館門,身形俐落的他引領我們穿越時光隧道,走入60多年前的溪口意象。雖已年過七十,然景超阿伯清晰有調理的道出早年溪口風情,這裡由他所佈置的空間陳設,井井有序且相當別緻,各個角落充滿著趣味與創意。從他炯炯有神的目光中,強烈感受到對這一塊土地充滿著長久的企盼,現在以自己實際行動,努力要讓更多人看到溪口風情,希望更多人來到民俗館,來到小鎮,感受溪口曾經擁有的人文薈萃。
計畫啟動,點亮家鄉文化生命力
景超阿伯的父親原於鎮上開布店,到他接手時逐漸轉型成一家百貨行。也許年輕時看慣了街上人潮鬧熱滾滾,但不知曾幾何時,年輕人出外後不再復返,僅留下老邁家人,幾年後社區活力岌岌可危。提到溪口鄉,給人的印象,似乎只有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而那往日農村珍貴記憶與文化蕩然無存。他見證了這些變化,有感而發。然而在民國109年的溪計畫開啟了新視野,當有識人士帶動社區各種創藝行動時,他也跟著一起學習,想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找回溪口的記憶。
溪計畫啟動時,也使用了舊公所的建築。當時為了推動計畫,借用了二樓部分展示空間,結束第一年計畫後,卻延續了阿伯當時啟動利用這一空間改造的心願。原來舊公所其實是和阿伯的張姓家族有著深厚淵源,早在民國五十年鎮公所就先和張家租用了這一塊地來蓋辦公大樓,直到民國八十年後,鎮公所有了自己土地後,遷回別處辦公,於是這一處地上建築物悄然關上大門,不再營運。但三年前由於溪計畫的營造打開了它,讓這一處老派建築,開啟當地居民的記憶,計畫執行時不少人驚見了這棟建築物的亮點!更重要的是,吸引了景超阿伯想繼續經營的契機與決心。
儘管阿伯是溪口張朝惠家族派下子孫,但要繼續使用家族資源還是有些困難度。原來舊公所的土地、建築物年代久遠,各自有其產權,而能主張使用權的張姓宗親管委會,也因各種原由尚未梳理這樣複雜的狀況,故這一處舊公所看似為閒置空間,但在使用時必須更加謹慎處理,不要因此造成他人的質疑與誤會。
有智慧的景超阿伯排除萬難,經由不斷溝通後,部分家族人士明白他繼續經營這一個空間的用意與決心。首先他將此處命名為「溪惠民俗館」,「溪」字代表溪口,意旨當地鎮公所之意;而「惠」字則代表張朝惠家族,之所以各取一字為之命名,就是緬懷二者的美意,持續綿延這一處建築空間生命力。景超阿伯欲將此處成為溪口民俗生活文物館,藉由陸續所收集之文物,重拾溪口在地風情,並持續整理、維護建築空間,想讓居民多一處可歇腳、泡茶、聊天的好去處。同時,為了堅持自己僅為公益的立場,既不申請也拒絕任何計畫的資源補助,更不使用公帑,不做個人私人營運內容,唯一要做的,就是靠身體力行,打造生活館每一處,也希望這樣的空間除了能吸引在地文史工作者能持續利用外,藉由鎮公所推辦活動,吸引外地民眾來此一探究竟,了解並喜愛溪口生活文化美學。
一步一腳印,妝點農村社區生活美學意象
說起打點溪惠民俗館的歷程,其實還真是辛苦。這一處荒廢已久的建築空間,雖然多年來都沒有人使用,但在樓層間堆滿雜物,故當溪計畫二樓展館隨計畫告一段落後,景超阿伯後續找了朋友先整理了五天後,再用三天時間請環保清潔人員幫忙載走好幾車的雜物,此時才看得見它原本的空間格局。然而,這才是經營的開始,這一老建築已有60年以上的歷史,環境清掃、缺電斷水、屋牆漏水、空間潮濕等各種問題都必須一一修復才能有持續開放的可能。景超阿伯除了掏腰包找朋友陸續幫忙修繕外,他一定會利用時間整理環境。一邊清掃一邊思索如何把空間做更有效的利用,以應付各種老建築會出現的狀況。「不要以為那幾處塑膠布是拿來裝飾的,那是防治大雨,天花板漏水時,塑膠布累積水,再從窗口處流出,這樣才不會造成室內積水,引起潮濕發霉狀況!」這的確很有創意,不但解決空間潮濕問題,還模擬裝置藝術,營造出空間美感來。
景超阿伯經常思索空間設計如何呈現溪口意象,他提到第一年計畫的溪口鳥仔餅意象裝置,第二年諸羅樹蛙相關展示內容,也都在計畫過後將它們保留下來,繼續展示在各樓層空間中。除此之外,還將收集的早期農具、生活用品、老照片等,裝置在二樓空間中,並附上簡單的介紹。他設計的用意最初是站在扎根的立場,透過學校辦戶外教學來到此地時,孩子們可透過展示的文物了解早期溪口農業生活景象,明白家族長輩們如何胼手胝足經營生活,唯有透過了解,溪口孩子才能和這塊土地緊密連結起來。此外,大家知道他開始活化這一塊空間後,只要有相關文物都會想要捐贈給他,於是日積月累下,民俗館各角落都有精心的展示,累積三年的文物,果真將溪口曾經的繁華街市與農村意象一一妝點出來。
溫柔守護,用無私之心承諾對家鄉的企盼
阿伯雖然笑著說,構思空間可以讓他動腦,才不會老人痴呆症上身,但其實更多時候是希望自己所打造的空間,能持續和鎮上老市場、市集活動等推動,做出整體且長久的溪口文化營造,連結鄉鎮其他處,打造溪口文化亮點。
他認為平時只有在計畫推動時,較能看見溪口特色被推動起來,但這樣太過短暫且不長久,希冀全鄉親們能一齊推動資源,讓溪口文化特質被大家看見。阿伯說自己週休六日都會來:「打造這一個空間,就是鄉親們都能主動來這泡茶聊天ㄟ!」但可惜真的會主動來的鄉親不多。兩個月前,民俗館辦了一次茶會,活動中讓孩子泡茶給長輩喝,這一個同享同樂的畫面讓他記憶猶新,希望經常有機會辦這樣的活動。
而這一空間,真的需要常被利用,「公家機關若是需要辦活動,可以多來這運用!」阿伯以為,想持久營造這樣的溪口意象,觀光客就要能多來,雖然這一個願望一直在等待中,但景超阿伯還是對這樣的願景有著信心。
在我們訪問團隊離開前,二樓牆上的老鐘在整點時,響起悅耳的共鳴聲。景超阿伯說,這個老邁的鐘走得很準,不用電,僅需要三、五天上一次發條,就能持續綻放響亮的樂音。阿伯這一個持續上發條的信念,正如他日夜打造這個館閣的心意,我想,總有一天,阿伯的努力,也能感動到慕名而來的觀光客,見證溪口鄉美好的農村特色,傾聽到溪口鄉所散發的天籟樂音。
訪談/撰文:王祥穎
攝影:張瑞宗
#溪口鄉人物特寫
#溪口地方創生
#溪口意象
#溪惠民俗館
#溪口鄉舊公所
#張景超
#葫蘆軒戲劇文化工作室